詠春心法 黐手的觀念與要點

黐手是詠春拳訓練方式的靈魂核心,黐手的練習是用來理解認識詠春三套拳及其拳理的。其練習內容包含單黐手、盤手、雙黐手、帶手、自由黐手、貼壁黐手、矇眼黐手、迫步黐手。為了讓學者不越理爭勝,在安全在不害怕的狀況下靜心去研究練習詠春拳理法,前輩高人口語相傳,

一般有幾個規矩是必須遵守的。1.不爭勝2.不搶打3.不偷打4.不貪打5.不鬥力。
試伸其意如下:

不爭勝:黐手以練習為目的不求勝不爭勝

不搶打:
1.不顧對方之攻擊與對方換拳。
2.不管自身之破綻強去打人
3.非順勢攻擊,打得佷勉強。

不偷打:
1.在未能控制對方的情況下,離手打人。
2.忽然加速度偷摸對練者一下

不貪打:不要一直想打人,要以練習來留去送攻防變化為主軸。

不鬥力:不以力取勝然後能思考變化.

為了讓學者能從黐手中學習詠春之技法,練習黐手最好有一定的程序,個人的理解是在學會單黐手、盤手、雙黐手等基本動作之後,開始帶手的程序,帶手的意思是由一方餵招誘導學習之一方練習詠春的基本動作,誘導者必須對詠春拳理法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帶手才會有良好的效果,才不致讓學者誤入歧途。在這個過程中學者應可以達到幾個效果,1.進一步認識詠春拳基本手法(大部份是小念頭的動作),並予以試用感覺其效果。2.提供固定模式不斷的演練詠春的攻防方法。3.動作連環沒有停滯的概念。3.解決鬥力的方法4.拳理的實踐5.處理問題的能力。帶手由固定式的攻防慢慢可過渡到自由攻防帶手,等到學者都能熟悉應對了,遇到狀況大抵都知道如何應付了,才開始做自由黐手練習。

依個人經驗帶手的階段應該要極度重視,一個好的帶手體系基本上應可解決在自由黐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一個初學者什麼都不會若直接自由黐手,只會學到掙扎,應該是透過帶手學會了處理問題的方法後,攻防的脈絡,再透過自由黐手去互相練習實踐。自由黐手是互相尋找機會,雙方都不做固定式的配合,但原則仍要遵守,在自由黐手的過程並不以打到人為目的,而是在不規則的律動中加深理解詠春拳攻防技法運用,並不斷的去練習實踐來留去送的運用。

自由黐手的過程可隨著拳套樁法的練習分四個階段。小念頭階段、尋橋階段、標指階段,木人樁階段。各個階段都是透過黐手的練習去體會運用所學拳套樁法之手法及其意義。

在小念頭階段的黐手,在練習過程中,一般有用閉目黐手來練習以強迫自己手不要亂飄,不要隨便離手,同時加強聽勁及當下的反應能力及掌握控制對手的能力。

尋橋階段的黐手,有三個重點須要加以練習1.貼壁黐手以強迫利用轉馬來解決問題,這樣有助於對轉馬的理解並可避免容易後退的問題。2.下盤力量觀念的帶入。3.迫步黐手觀念的帶入。

標指階段的黐手,一般在這個階段黐手己經有相當經驗了,這個時候應該去注意攻防的密度,打手的時機掌握,去理解運用更刁鑽的攻防角度及注意打手既消手的練習,並試著用精神貫注在攻防之間。

木人樁階段的黐手,主要係加強黐手中走位及起腳的練習。能走位則知動步之妙,避正打斜之功。能起腳則黐手之法方屬完整。

以上所述的練習程序由簡而繁,由易而難,將詠春拳拳理中線理論、守中用中、朝面追形、來留去送、甩手直衝、打手即消手及拳套裏的動作一一帶入演練。
從形而言先練手法再練身法而後練習步法及腿法,既手熟而後動身,身熟而後動腳之意。
從勁而言先練肘底力,再求腳底力,最後再整合成整體的爆發勁。
從法而言從捨力放鬆到鬆而不懈,從用意(念頭)推動到無意(小念)的反射,最後什麼都沒有只存精神,古拳法有用神之論,大抵如此。黐手練法貫穿詠春拳體系,實為高明之訓練方式。

古人云「一有全有,全有一有」係化整為零之練法,一個階段練好了,不是真的好,只是協助下一個階段的練習,當所有階段都走過一遍整合起來則每一個階段都會真的練好了。每一個階段有其練習之目標,為了達成這個短期目標某些練法及觀念可能因目的論難免有過與不及之處,而與最後的大目標無法相呼應。總之一個體系的訓練最好能完全走完,否則容易淪於瞎子摸象,見小不見大而又誤以為已經懂了,陷入自以為是的泥沼中。

黐手訓練法是無窮的寶山,想要從中拿到更多的寶物,幾句古話供參考,持重而廉者多得,輕易而貪者多喪。不爭而自保者多胜,務殺而不顧者多敗。因敗而思者,其勢進;戰胜而驕者,其勢退。求己弊不求人之弊者,益;攻其敵而不知敵之攻己者,損。能畏敵者強,謂人莫己若者亡。意旁通者高,心執一者卑。語默有常,使敵難量。動靜無度,招人所惡。

黐手的實用價值也談實戰
 
沒有練過拳的人也可以很會打,故實戰與有沒有練過拳無關。

有人問黐手能實戰否?

這是兩個不同的描述,與其問黐手是否能實戰不如說透過黐手的訓練體系,是否可協助詠春拳習者 提升攻防的能力。

黐手並非一個雙人演練套路,而是一個雙人對練的訓練體係,這個體係可以簡單模擬基本的攻防狀況,也可以模擬成接近實戰狀況。大凡有自由接觸練習的武術其實戰能力一般較強,如摔角、柔道、抬拳、泰拳、拳擊包含現今的散打及許多的西方的武術。傳統武術中若其訓練體係只是練練單人套路及雙人套路者,其實戰應用在比例上相對就弱了點,並非輕視其功力,而是在訓練體系上吃了虧。

詠春的黐手練習體系可以讓習者,從一拳一掌的攻防模擬到複雜的攻防,從不用力的攻防模擬到巨力攻守,從慢速到快速、從不鬥力模擬到完全鬥力的各種情況。黐手的練習者可透過各種接觸的模擬練習去增加對戰的距離感、速度感、力量與力量接觸的感覺並可從而增加聽勁的能力。是一種很好培養攻防能力的訓練模式。

什麼是實戰,不曉得如何去定義,但我們可分析實戰中有幾個要素是勝負關鍵,包括膽識、狠度、速度、強度、攻防技術、力量、經驗、體力、戰術。基本上黐手在攻防技術上提供了訓練的模式,技術有了原則上藝高人膽大,膽識也會比較足,速度、強度、力量、體力、是基本功,狠度是個性問題、戰術與對手的能力及本身的技術有關、經驗是計劃與機會的結果。如上述實戰比的因素太多,非僅單一訓練模式可含概,大抵需要有一整個門派的練功體係或特定的針對性組織協會才能完整含概其要素。

雖說實戰攻防元素很多,黐手訓練仍然提供極大的實用價值,一般黐手強的人會有幾個特點,距離感很好、攻防角度抓的很密、速度絶對不差、不會怕近距離的攻擊,接手後沾黏控制很強,這些對於實戰都有很大的幫助。況且只要是攻防就一定有接手搭橋的機會,除非對方不想打或出拳速度快到無法反應,否則一接手就進入黐手模式,此時黐手就與實戰劃上等號。若黐手訓練做的好,在同速度同強度下,就拳理而言在短距離攻防上因為技擊理論及訓練體系的關係,詠春就容易佔些便宜。

黐手的練習層次-五個攻

先守後攻
初練之時,先守後攻,先封住對手讓自己置於不敗之地再做攻擊,以守為主,守的好自有多餘之能力進行攻擊。練習封住對手、控制對手的感覺。兵法曰守是攻之策。

攻守同時
守拿捏得好自有餘力騰出空間做攻勢,試著攻守同時,所有可能攻的機會都要試著成打手,打看看,測試打的效果,測試成打手後對方的反應如何,此為攻守同時之練習。

不攻
能夠掌握可能的攻擊機會時,接下來是不攻,可打而不打,等待對手的反應,試著抓住對手反應的當下去利用對手的反應,此為不攻之練習

以攻為守
當能很順利掌握當下的每一動作,能從對手的動作產生動作,那麼掌握度極高,可以試著以攻為守。打手即消手的技巧是必備的。當對於手法、距離、速度、力量、認識清楚了,自能以打手為消手、攻其所必救,達到先發制人之效果,表面上看只攻無守,實質上攻守兼備,是來留去送的極至運用。以攻為守的守除了是打手即消手的效果外,仍包含另一層意思,用拳理認識深度在防守。

誘攻
能夠以攻為守那麼就可以誘導對手進入你要的模式攻防。透過攻擊的手法,角度,力量,神意創造下一波有利的攻擊機會。此為誘攻之模式,八卦有引蛇出洞之說,大抵如此。

先守後攻,攻守同時,不攻,以攻為守、誘攻都熟稔了接下來就是佈局佈陣了。

資料來源: 轉載

arrow
arrow

    詠春黃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